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,可到了一座山前扭头就走,刘伯温:保命要紧_朱元璋_王朝_政权
回望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,不难发现,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,建立起最初的社会形态以来,便一直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选择适合生存和繁衍的区域。无论是地处爱琴海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欧洲文明,还是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,亦或是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,乃至我们祖先选择的黄河、长江流域组成的中原文明,都清晰展现了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。
仔细观察中原地区的发展历史,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往往和地形地势息息相关。古时科学文化尚不发达,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用理性解释,人们便将这些视作天命的体现。作为“龙的传人”的汉族先民,将他们眼中的山川地形以“龙”的形象赋予命名,寄托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这种以“龙”命名地理形势的习惯,不仅仅局限于中原文化,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也都采用类似的方式,将他们生活环境赋予神话色彩,以表达对自然的尊崇和对环境的认知。在中国文化中,流传着一句俗语“沾染龙脉之地,家族必富贵”,这与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密切相关。一个资源丰富、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盘,就相当于家族的财富基础,是发家致富的起点。
展开剩余80%拥有这片“龙脉”土地,在和平年代可使家族兴旺发达,在乱世则可作为招兵买马、积蓄力量的重要资本,为建立政权、创建王朝提供经济和人力支持。这正是古人将“龙脉”视为极其重要的原因所在。风水学中,描绘我国的山川地势,绵延起伏的山脉连成几条线条,这些线条的形状神似传说中的巨龙,因此被称作“龙脉”。
这些“龙脉”有根、干、支和叶之分。山势的起点被称为“龙脉之根”,主要连成的主干山脉称为“干龙脉”,再细分的分支山脉叫“支龙脉”,而较小的山岭则称为“叶龙脉”。不同级别的龙脉所在的地质条件差异显著,能够被人类有效利用的程度也不同,这也孕育出各异的家族和族群。
如果把历代王朝的发展轨迹与这些龙脉对应起来,就能发现许多奇妙的联系。秦朝,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,起于秦岭和华山一带;盛世唐朝则起源于太行山脉区域;宋朝的发迹地是今天北京房山区,也就是古代的涿郡和冀州一带。可见,龙脉在王朝兴衰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。
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统治,自然将目光投向了对龙脉的掌控。毕竟,每一代帝王的政权都建立在激烈的权力争斗和血腥厮杀之上,坐稳皇位的帝王们最害怕的是政权被颠覆,前功尽弃。朱元璋的发迹比以往更为艰难,因此他对内忧外患尤为警惕。
为了稳固大明王朝的统治,朱元璋派遣了他的得力谋士,被称为“再世诸葛亮”的刘伯温。刘伯温肩负重任,依靠他精通的风水学“寻龙诀”,从中原大地南北东西展开寻龙斩龙的行动。他要找出所有有利于大明的龙脉加以利用,对不利者则彻底毁灭,防止这些龙脉成为敌对势力的依托,成为推翻明朝的跳板。
朱元璋为刘伯温配备了充足的后勤支持和武装力量,目的是确保这场“寻龙斩龙”的行动顺利进行。朱元璋15年从乞丐到皇帝的经历,让他深知稳定政权的重要性。他认为,花费十年让刘伯温斩断天下龙脉,确保子孙后代统治稳固,绝对值得付出。
刘伯温十年间辛苦劳顿,沿着龙穴寻找龙脉的回旋之势,陆续发现了出洋龙、降龙、生龙、巨龙、针龙、腾龙、领群龙等一系列龙脉。尽管朝廷内部因时间过长开始出现反对声音,但朱元璋坚持认为“斩龙脉”如同战争,需要一气呵成,否则会出现“再而衰、三而竭”的情况,无法达成最终目标。
然而,劳累过度的刘伯温和将士们已身心俱疲,他们无法将不满直接指向皇帝,只能发泄于刘伯温身上。刘伯温忍不住向朝廷上书请求暂时停止“斩龙脉”,以便调整休息,但朱元璋坚决拒绝,命令他继续推进行动。
最终,剩下的最后一条龙脉位于东北的长白山一带。冬季的长白山,寒风刺骨,严寒异常,即使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,这里依然是凛冽严寒的冰天雪地,对来自南方的明军而言更是极其严酷的考验。正当刘伯温准备动手斩断这条龙脉时,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,寒意刺骨。
这突如其来的大雪仿佛天地间的警示,让刘伯温顿生不祥之感,仿佛上天在阻止他的行为。出于对将士生命安全的考量,刘伯温果断决定撤退,带领军队离开了长白山。为避免惹怒皇帝,众人秘密约定不再提及此事。
朱元璋理所当然地认为刘伯温已经将所有龙脉斩断,心安理得地继续治理国家。然而,这条未被斩断的龙脉,却在两百多年后孕育出了满清的后金政权,最终灭亡了大明王朝,终结了朱元璋那美好的皇朝梦。
发布于:天津市